2010/11/25

你的暖化知識正確嗎?

伍迪沒有行過萬里路,所以不敢說了解這個世界所有的民族。但是在有限的接觸裡,我認為很難再找到第二個民族,像日本人一樣,只要落到他們手上的事,無分大小,都會再分解重組成百科全書式的知識。

這也就是為什麼「電視冠軍」那種節目,只有日本人做起來好看。其他國家的效顰之作...始終有東施與西施的差距。

這本<你的暖化知識正確嗎?>亦復如是!他把我們近來常掛在嘴邊的「暖化」一詞,從方方面面,加以探討。

在眾口一致,對暖化充滿一片悲觀聲中,作者倒是用了個三階段論,讓我們重新省思:

  1. 坦然承認益處存在的可能性
  2. 負面結果已是在所難免,但益處卻還是未定數
  3. 變化本身就是個負數

從第一點來說,暖化並非向字面上暗示的,是個全球一致向上提升的狀態。當我們說氣溫平均增加兩度時,意味著有些地區可能是零,但另一些地區可能會上升到四度。而且,不同地區的溫度變化,即使上升同樣的溫度,在某些地方從二度升到四度,只會覺得「稍微暖一點」。但從負一度升到正一度,影響就極為巨大了。因為水的凍結與否,就是以零度為分界,兩者相差很多。

而這種不均衡,總的來說,高緯度地區可能獲益。以日本為例,高緯度的北海道為例:從前北海道並不適宜種植稻米,但經由品種改良和暖化,現在已經成為日本稻米鄉。

其他九成以上的都府縣,天候不再適宜栽種現有作物,或是病蟲害增加,因而農業生產將遭受不良影響。

而在美加,暖化導致在2050年前,數種小麥將會變得不適合在美國本土栽培;相反地,有報告指出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則會成為理想栽培地區。

反而是從中部到南部的玉米帶,儘管預測降雨量會增加,但暖化對這些地區而言則是具負面作用。降雨量雖然增加,但降雨的時間間隔拉長,同時單次降雨量增加,易產生土壤流失的狀況。再者,大規模的降雨期落在收穫季,會有收成泡湯之虞。再加上想像的到的病蟲害也將增加。

依據同樣的研究,當北美春小麥的栽種北限,可能會從加拿大的艾德蒙頓北宜到阿拉斯加的費班克斯,緯度北移十度。沿此緯度往東走,相當於札幌到西伯利亞南部的緯度差。有此可知,這意味著21世紀後半,限在日本北海道從事的稻米栽種,也可能在西伯利亞南部發展,尤其是耐寒性強的「越光米」更有可能。
其實俄羅斯沒有栽培「越光米」的計畫,但西伯利亞極有可能會成為世界性的大穀倉地帶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已開發國家多集中於高緯度,相對地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,集中於赤道附近。因此穀倉地帶北移,即便有優點,也很可能因為熱帶地區動盪而被抵銷。

另外一個可能的優點,來自北冰洋航道。現有通過北冰洋周邊的航線,主要有「西北航道」(加拿大路徑),與「東北航道」(俄羅斯路徑)。其所能創造的經濟利益,舉例來說,從日本到德國,經由蘇伊士運河約需18000公里。但經由北冰洋航道,只要11000公里,航距縮短40%。

然而正因為北方航道的經濟價值很高,因而成為國際紛爭的導火線。南極雖也有類似狀況,但北冰洋出現了爭奪主權歸屬的問題。加拿大政府宣稱西北航路是該國內海航道,因而與其他主張國際航道(國際海峽)的國家,尤其是美國,形成對峙。巨大的利益所在,是否也潛藏著大國衝突的因子。

這也就是村沢義久先生,會憂心忡忡地說,益處卻還是未定數

而且書中提到一個重要的觀點,理論上,飲食與耕作是一種傳統,是一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,即便農業技術可以在氣候變遷後,找出相應的作物。但是當地的農民願不願捨棄舊有的農業技術?而民眾願不願意配合改變飲食習慣?還大有問題!...換言之,人類的慣性,平添了暖化(或極端化氣候)的危險性。

人類的僵固化思考,還在兩個地方呈現:

本來只要具備中學以上的物理常識,就應該知道,北極冰山的融解,並不會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危機。真正的危險,是如南極洲、格陵蘭,或者是喜馬拉雅冰川的融解...

因為冰山原本就浮在海上。浮在水面上的冰,即使融化水面也不會上升,然而原本以冰的形式,保存在大陸(如:南極洲),或島嶼(如:格陵蘭)...其他安地斯山脈、阿爾卑斯、喜馬拉雅、洛磯山脈、北瀑布國家公園(美國華盛頓州)等地,都有冰河。

成因是14世紀初到18世紀中期的小冰河期,之後隨著氣候暖化略微後退。20世紀後期,後退的狀況變得明顯了。

自19世紀末起,南北極以外的高山地帶冰河減少了50%。如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山頂的積雪,是在一萬年前的冰期便累積至今,2005年春天,卻幾乎消失不見。

其中最嚴重的是喜馬拉雅山到帕米爾高原,有錫亞琴冰河,甘戈特里冰河...等數條冰河,是地球上最大的冰河帶。也是亞洲數條代表性河川的水源。

印度河、恆河、雅魯藏布江、伊洛瓦底江、怒江、湄公河、長江、黃河。

根據聯合國的報告,在今後暖化影響下,喜馬拉雅冰河會在2035年前消失。剛開始,會因為冰河大量溶解,河水流量大增,但之後水源會逐漸減少,影響流域裡數億人口。

而這些奔流到大海的水,才是讓海平面上升的元凶。

那麼,人們應該做些甚麼?削減二氧化碳...對!但我們有些減碳的思維,也受到僵固畫思考的弊害。

很少人知道維持森林原狀並不能減少二氧化碳!

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得到碳水化合物,把它吸收到體內,所以重量會增加,體內的碳素也增加。接著,植物呼吸時吸收氧氣,吐出二氧化碳,於是碳又減少。在一般狀態下,藉由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......也就是碳,會比呼吸時排出的碳多。

但植物會落葉,掉枝,另外年老的樹,樹幹會變得中空,這些都包含碳。

成長中的樹木因光合作用所增加的重量,多於因呼吸,枝葉掉落等減少的重量。多的部分就是二氧化碳的吸收。總之,一棵樹只要成長,就會一直吸收二氧化碳。

但是數目不可能無限地成長下去,所以某一天會停止成長,而停止成長的樹木,會維持一定的體重。在這種狀態下,樹木體重的增加和減少剛好相當,二氧化碳進出零差距。此即稱為「碳中和」狀態。

所以森林看似二氧化碳的吸收源,但把它想成是儲藏庫比較正確。

但是即便弄懂成熟森林已成為「爆滿的二氧化碳儲藏庫」。所以只是把儲藏庫裡的二氧化碳移到別處,既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。

反而是伐木是將「二氧化碳的儲藏庫清空」...

如果能在伐木後植林,年輕的樹木成長起來。就能在吸收二氧化碳儲存在空的儲藏庫中。也就是說,為了讓森林真正發揮二氧化碳吸收源的功能,而不只是碳的儲藏庫,就必須讓它進行[植林-->成長-->採伐」的循環。

你敢放手讓地球上的森林被砍掉嗎?

很明顯的,誰都會擔心因為資本主義的運作。這麼做的結果,只是讓特定團體砍掉樹木。不確定會被復育,即便是復育,種回去的也就是人們喜歡的特定幾類生長速度快的樹種。好處是很快我們又能再砍一次,將二氧化碳用樹木的形式固化起來。缺點則是犧牲掉生物多樣性。

當然,為了尋求替代,還有許多第一流的頭腦,在思考人類明天要用甚麼維持這個文明。所以如何更好的應用太陽能,或者開發碳氫能源...

暖化,本來就是個多面向的問題。所以才能寫出這樣一本百科全書式的書籍,如果你也擔心這個問題,在選擇一個解決方案前,伍迪建議你起碼看看這本書,確定一下<你的暖化知識正確嗎?>

本書詳細資料

ISBN:
9789866702594 (平裝) : NT$260

個人著者:
村澤義久, 1948-

題名:
你的全球暖化知識正確嗎? / 村沢義久著 ; 陳嫺若譯

封面題名:
Global warming

版本:
初版

出版資訊:
臺北市 : 如果, 大雁文化出版 : 大雁出版基地發行, 2010[民99]

稽核項:
235面 : 圖, 地圖, 表 ; 21公分

叢書:
(Begin ; 4)

一般註:
譯自: 手にとるように地球温暖化がわかる本

一般註:
封面英文題名: Global warming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