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01/22

ㄉㄠˇ(dǎo)在屎尿間

image有段時間,覺得學老莊很酷。

為了變成一個酷的人,就四處打探哪裡有這樣的課可以去聽。剛巧,在讀中文研究所的朋友捎來消息,說有位有名的老先生,願意幫他們中文系的學生義務講莊子。

憑伍迪這點學問,能擠身在一票「之乎者也」滾瓜爛熟的中文系學生裡,無疑又是另一件很酷的事。

於是雖然求人不是很酷的人應該做的事,伍迪還是三央四請,拜託讓我插班去旁聽。

老先生的學問沒話說,唯一小小的問題是,他的口音,恰恰與學問成正比。

伍迪也算是聽過南腔北調的人,但是聽還是不行!

勉強要形容,老先生說話,就像是讓五十個說不同方言的人,組成朗誦隊。然後叫他們進錄音室,同時朗誦莊子,再把五十個音軌,全部mix成一個聲音...這時候,就會意外的創造出種魔幻寫實的氛圍。也就是你理性的左腦,會把那個聲音拼湊出一個有意義的句子;然而你的非線性思考的右腦,又會從那個發音裡面找出很多線索,自行組合出一幅莫名的圖像。

舉個伍迪印象深刻的例子。有回,我耳朵裡聽到老先生發出「倒哉施鳥間」這樣幾個音節。我抄筆記的手,很快就寫出那是莊子的名句:「道在屎尿間」...不過腦海浮現的,卻是一個人暴斃在廁所的畫面,整堂課揮之不去。

這是怎麼回事?下課後想了很久,才恍然大悟:「屎尿間」如果連在一塊當個名詞看,指的豈不就是廁所?老先生的「道」字念得輕了,於是「暴斃在廁所」,順理成章的就「倒在屎尿間」了嘛!

莊子說「道」在「屎尿」間,無疑是很脫俗的!打破一般人對「道」至高無上的成見,告訴後人,如果至高無上之餘,不能「至卑無下」,那「道」這玩意,就不能是彌綸天地,支配萬物的準則。

同樣的,能從這句話聯想到「暴斃在廁所」,伍迪也覺得自己很「脫俗」。千古以來,俗人多矣,能這麼歪批錯解的。不敢說是絕後,但想來是空前。

那麼組合莊子與伍迪這老小子的「創見」,我們也可說「道在『屎尿間』」,白話文就是「道在『廁所』」,意思是「廁所」裡也有「道」。

難得這本<廁所之書>的作者,雖然身居番邦,居然能體會莊子跟伍迪這兩位中華天朝,一古一今,兩大脫俗之人的微言大義,寫出了這本書。看看英文的原書名叫"The Big Necessity",與「廁所之道」頗有異曲同工之妙。中庸不是說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」,不可須臾離的,豈不是必需品(Necessity)嗎?

屎尿間不只有道,主要是......

翻來覆去談「道在屎尿間」,未免抽象了點,沒有天眼通,大概不容易從那一灘灘一坨坨裡看出個端倪來。但是如果閣下不介意觀察一下自己的排泄物,用肉眼就能看出屎尿間含有豐富的水!

尤其是現代化的馬桶,讓尊尿嘩啦啦或尊糞載浮載沉的,靠的都是水。然後不管府上是高科技的免治馬桶,或者是基本款的抽水馬桶,基本上最後的結局都是一沖了事。

這一沖,據書上說,花了13公升。伍迪本來以為是那些洋鬼子,屁股大,屎尿多,所以馬桶特別耗水。然而一查環保署的資料,原來咱們華人的馬桶,也是同樣的喝水怪物。

想到為了上次廁所,就要往馬桶裡倒進相當於6個大保特瓶可樂的水量,不免覺得有些不可思議...至於所謂有省水標章的馬桶,按一次也要花9公升,雖然帳面上好看一點,還是等於4~5個兩公升保特瓶。

就算全台灣都換上省水馬桶,2300萬人每天只要一次,把大的小的一併解決,還是得要用掉207000噸的水...如果2億人口的美國,有一半的人用省水馬桶,一天只按一次,那就是1800000噸的水...萬一人口超過十億的中國大陸、印度,把提升國民生活素質的目標,訂在讓1/3的人能用馬桶,就算是都用省水馬桶吧!那也要....太恐怖了,伍迪不敢算下去了!

光是為了解決黃白二事,即便是一併解決,就得要花掉這麼多淡水,難怪有人認為,水資源枯竭,可能會是下個階段引發國際衝突的原因之一。

但是怎麼辦呢?難不成真要像書裡說的,多累積幾次,然後只沖一次水?

這樣做固然有助於地球的環保,卻又對心靈太過刺激。試想,如果多人群居,共用一廁,老要你在別人的(或要別人在你的)「舊貨堆」上再添「新貨」,等到固定數量,再一次出清,想必泌尿科裡排泄障礙的病人會暴增不少!

IMG_9585但是想想非洲那些地方,婦人們得頭頂著一個盆或瓶子,可能要往返奔波十公里以上,了不起也就是帶回區區10幾20公升的水,人家是供一大家子一日所需。而我們卻是按一個鈕,就從馬桶奔流到海不復還。

這叫人不知該慶幸自己是生在文明昌盛的地方咧;還是該害怕這麼暴殄天物,有一天把福分用光了,會有報應的!

聰明如伍迪先生,也沒法提供個好的解決方案,只能說各憑良心吧!如果看官中有更好的建議,請提點提點!伍迪會幫你祈禱,希望老天爺恩准,下輩子還讓你投胎在有抽水馬桶的地方!

城市,不能「倒在屎尿間」...

作為人類文明的指標,城市跟廁所,可以說是齊頭並進的。

雖然在古羅馬時期,據說就有馬桶的概念。公共澡堂裡,那些去沐浴的人,把他們尊貴的屁股,擱在大理石的坑上,打磨光滑又帶有斜度的大理石,就像現代經過奈米處理的高檔貨,只要沖點水就光可鑑人。當然,這個水是自己舀的,還沒法自動沖水。不過,害怕屁股著涼,古今都有志一同,解決方案也很類似,今天有專門套在馬桶圈上的布套,古代人奢華點,用來隔絕冰涼的大理石的,是羊毛墊。至於會加熱的馬桶圈,應該是現代人的專利,一來考古學上沒有發現類似的設計;二來考慮到當時科技手段有限,讓熱源過度接近排泄物,發出的氣味,應該沒有人受得了!

有馬桶,不管能不能自動沖水,都不能算是現代化的廁所。真正讓廁所成為文明必需品的,是把水沖到哪兒去,也就是配套的衛生下水道。

我們對現代廁所的需求,應該是隨著城市成為歷史的主舞台而起的。說到底,當大量人口聚居之後,要再像莊園生活一樣,隨興之所至就拉泡野屎;或者老要居住在樓房裡的人,抬著個尿桶往下竄,把異香與左鄰右舍分享,未免不太文明。

但是有了城市,有了自家用的廁所,如果沒有下水道。就會像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一樣,直接進到明溝裡,遇到堵塞或大雨,就滿城盡帶黃金甲、乙、丙、丁...一直到戊己庚辛。

除了末端是直接放流或是經過污水處理廠,基本上在衛生下水道這部分,所謂現代,並沒有進步多少。

相反的,那些有歷史的下水道,因為工程計算的能力不如今天精確,所以在口徑上刻意加大,用料也不斤斤計較於保固期限,有種想要用到天荒地老的氣魄。所以對清淤疏濬上,反而比晚近所建的,來的容易也耐用些。

不過也隨著都市的增長,很多時候這些古舊的下水道,究竟通往何處,也可能成為歷史的謎團。乏人聞問之下,各種缺乏維修的後遺症,就浮現出來。<廁所之書>中有段描述,就顯現了文明城市經過歲月摧折的脆弱:

英國一年平均有六千戶家庭的污水會回流到房子或花園裡。試著想像索妮亞‧楊格的麻煩,她平均花了一百天的時間清理花園或無人照顧的污水池;或想想住在巴斯的伊莉莎白‧鮑爾,她被迫抱著兩個月大的嬰兒爬上樓,逃離深及膝蓋的氾濫污水。二00三年,英國最高司法機關上議院上訴法庭審理了彼得‧馬西克的案子,他住在倫敦郊區史坦摩爾的舊教堂弄。一九九三至九六年間,馬西克的花園每年發生一次污水回流。再來,一九九七年兩次、一九九八年一次也沒有、一九九年四次、二00年五次。審訊過程中,上議院議員相當驚訝地發現:現代廢水處理設備竟然還會讓污水滲入居家環境,而大家還覺得這樣很正常。

就算是維護完善的廁所搭配下水道系統,也有人質疑是對環境的扼殺。

批評者中最著名的,就是現代化肥之父李比希。這位為化肥奠基的科學家,反而沒有現代化肥擁護者狂熱,他眼中的「化肥」,是因應我們無法達成他提出的「養分歸還學說」,才提出的替代方案。也就是人種植作物,等於把土壤裡的養分抽取出來。如果經過人畜食用後產生的廢渣,能夠歸還大地,就不需要補充肥料。

因此,當時人口向城鎮集中,於是解決水肥的手段,也「現代化」了!

李比希不解為什麼要為城市「發明」新的排泄物處理方式。(嗯!在那個年頭,就是接管丟到遠點的水坑或河流出海口附近)他認為終點不需改變,也就是一樣讓城市裡的排泄物歸土,只要修正一下運送的過程...

這事在當時便極不容易,兩百年過去,城市人口從成千上萬,擴展到百萬破千萬,要想辦到,就更不容易了!

少數有點樣子的嘗試,是將糞便集中(不限人畜),發酵成可充做燃料的沼氣。因為發酵中壓力與溫度的變化,將這些發酵後的殘餘,加工做肥料,比起用生鮮的人畜糞尿直接施用在田裡,少了很多傳播病菌的危險。

如果你生性樂觀,看到中國大陸官方統計,現在已經有有一千五百四十萬戶人家將廁所跟沼氣池接在一起,而且因為政策鼓勵,數目還在不斷增長。另外,就全球來說,尼泊爾的人均沼氣池個數比中國多。印度也設置了數百萬個沼氣池,專門對付大量牛隻產生的排泄物。應該會覺得這個世界往好的方向發展。

如果你喜歡杞人憂天,那就得提醒一下,這雖然是很積極的一步。但是受到技術條件限制,所以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裡推廣,還大有問題!

但這畢竟表示有一群數量龐大的新富階級,可能建構新的城市建設的邏輯,起碼...在廁所這方面。

那麼,如果要談把養分歸還土地。住在城市裡的人,都學老祖先找到塊空地就拉野屎,會比較好嗎?

先不提氣味,或者很快會累積出的糞堆,並不利於分解。光說潛在的傳染病危機,就可能爆發大規模的人口毀滅。

今天的世界,霍亂這類因為口糞傳染的疾病,奪走的人命,比起我們這些所謂文明世界的人,提心吊膽的恐怖攻擊、新型傳染病...多上許多。但是因為那是在發展中國家發生,以至於自許先進的我們完全無感,投入防治的人力與資源也不成比例的少!

當然這種事,有外援協助,是重要的手段。但是更多的是,藉由教育,讓人們可以理解,暴露在外的糞便,可能怎麼又回到他們的嘴裡。

書中記載了一個印度鄉下,志願教育推廣者所用的「創意」手法,讓人印象深刻,最重要的是,簡單又不花大錢。

他們糾集鄉民,然後在一盤糞便旁擺了一坨麵包。很快就有蒼蠅過來,先沾沾糞便,再沾沾麵包...

你很驚嚇吧!同樣的,那些鄉民也嚇到了。結果願意裝廁所的人,大幅增加。

屎尿之道,大矣哉...

按一下馬桶,就能讓裡面的東西馬上從眼前消失,給人一種「眼不見為淨」的錯覺。無論那個城市有沒有垃圾隨袋徵收,總之就是會有人試圖挑戰還有甚麼不能被現代馬桶消滅的!

家裡金魚葛屁了,丟馬桶...

過期的藥品跟健康食品,丟馬桶...(嘿!警察上門前,毒販也這樣。)

未婚懷孕卻早產了,不想給父母師長發現,那也...,丟馬桶吧...

伍迪親身經歷過最離譜的東西,是當兵在新訓中心時,有一回廁所裡馬桶阻塞,逼著班長領個幾個廁所公差去掏了半天。居然挖出個完整的泡麵紙碗。

想到那傢伙應該是因為新訓中心菜鳥不能自由飲食,所以被逼到在廁所裡坐在馬桶上,邊享受麵香,邊配著異香囫圇吞,照理應該感到他處境確實堪憐。但是一想到那個麵碗基本上保持外型完整,卻能通過馬桶配接的水管,實在不能不叫人疑神疑鬼。

這些廢棄物,對所有的汙水處理,都是例外的狀況。更慘的是,糞便看起來,可能差距不大,但是現代人的糞,硬是跟古代人的有些不同。

譬如說:任何水汙染的處理程序,都不會聯想到要針對許多補充賀爾蒙的婦女,特別加上處理賀爾蒙的工序。

另外,如果流感剛過,那時放流水雖然生菌數合乎標準,卻不保證那是處理的到位,很有可能只是因為居民們吃太多抗生素,隨著糞尿一起流進衛生下水道。

有了這些「添加物」,讓汙水處理後的汙泥,變成很尷尬的存在。

理論上說,把這些東西,回收作為園藝利用,應該是個好點子;但是反對者卻擔心,那些附加在看來像是泥土的東西裡面,一併附贈的好料,會讓其他人承擔不必要的風險。

但是總是要解決,甚至這也可能暗喻了可能培養出下一個比爾蓋茲的路子。

畢竟拉與撒,是人很難割絕的生理需求。君不見被愛情沖昏頭的人,能夠為愛縮衣節食,挨凍忍飢,甚至發狠拋棄生命也在所不惜。但還沒聽說誰會為了證明愛情,忍屎忍尿。證明在小便、大號之前,連愛情都變得渺小。

因此要是能在這項民生需求上,每個月甚至每年從每個人身上賺到一塊錢。即使賺的是「臭錢」,要賺到獨霸一方,當然不是難事。

這不是痴人說夢,翻翻這本書,在某些城市裡,因為幫人掏調滿溢的糞坑,已經足可發展出一套廁所經濟學囉!

所以,不要再小看廁所了...孔子用: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。讚美管仲保存中原文化的功績。

而伍迪我這老小子要說,微廁所,大夥都要倒在屎尿間。適足以表彰廁所讓我們遠離髒亂病原的卓越貢獻!

屎尿之道,大矣哉!誠哉斯言...

相關資訊

<廁所之書>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